肺痨,肺结核的古称,是一种急性传染病。旧时中国,因此病而死亡的贫民不计其数。云南历史上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很普遍,昆明也不例外。
据民国时期的统计,仅昆明市巡回医疗队景星镇卫生所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7月诊疗的323病例中,大叶肺炎9人、肺结核11人、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3人,占25.7%。
为治疗这些疾病,许多有识之士开出了有效的药方,翟玉六就是其中之一。他采用云南中药就地取材,创制了止咳丸。其后辈保存的碑文拓片,记录着翟玉六传奇的一生。
翟玉六(1828~1927年),字兆瑞,号玉六,祖籍四川会理。他自幼喜爱中医药,在校求学时受祖父影响初识医书,帮助父亲翟镜舫给乡邻看病。20岁时遵照父亲的训示,外出游历访医。在外10年,他遍访地方名医,吸取别人的经验,穷究医理,广识药材。30岁时,父亲生病才返回四川,专心在蜀地行医。清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创翟玉六堂于昆明。
一天,翟玉六在重庆一带行医时,来了一位商人,他说自己浑身奇痒,不知先生有何良方。翟玉六给他开了几包药,商人服后有所缓解。过了几天,商人特上门感谢。这位商人就是被誉为“钱王”的云南巨商王炽。他在云南昆明开设同庆丰总票号,在外埠开设天顺祥分号。来到重庆时,结识了翟玉六。
光绪甲午年(1894年),王炽返回昆明。不久,背部生痈(毒疮),腐烂到骨头,日夜号啕大哭。本地医生看过多人,仍无松动。忽然,他想起曾给他看过病的翟玉六,便差人延请翟玉六来昆治病。
翟玉六一到,王炽问他:染上这痒子病,我还能活吗?翟玉六诊断后,给王炽抓了几副药,说:内体无大碍,若调养得时,尚可万福。王炽心喜,留住府内。翟玉六根据王炽的起居、饮食、生意、年龄等情况,给他仔细调养,如限制腥荤,搀扶走动,生意交他人经管,茗茶静养等。经过半年的治疗,翟玉六终于治好了王炽的顽疾。
1951年,止咳丸药袋正面和背面
在昆明停留期间,云南知府正患肺病,整日咳嗽不止,时有咳血,生命垂危。王炽推荐翟玉六给知府看病。翟玉六初方后,止住了咳血;复方后咳嗽缓解;五方后气喘均匀;一个月后肺病痊愈。知府重金酬谢,翟玉六坚辞不受。自此,“翟止咳”的名声逐渐传开了,在云南中医药界享有盛名。
又住了些时日,翟玉六母亲生病,他便返回四川。云南知府念及他的救命之恩,再三写信邀请他迁居昆明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他取得家人同意后,便举家迁至昆明,并研制翟玉六止咳丸行于市。
那时,肺病横行,民间谈虎色变,偏僻地区更是束手无策。翟玉六急病人所急,总结自己的治疗经验,继承祖父翟庚唐、父亲翟镜舫的处方传统,结合当时云南出产“土膏”的实际,在家传验方的基础上,创制“立止咳嗽丸”。止咳丸问世后,百姓争相购买。很快就销往广东、上海等地,一度出现“远近函购,日不暇给”的兴旺局面。
王炽会同云南知府与巡抚等人,向朝廷推荐翟玉六,进献止咳丸供宫廷使用,朝廷遂颁诏,封翟玉六为奉正大夫,赏五品花翎顶戴,赐黄马褂和鹦鹉绿八人大轿,其夫人何氏也被封为宜人。
1916年, 云南名士袁嘉谷和赵藩上门拜会翟玉六,赠予“良医也”和“痌瘝在抱”金匾。
清代和民国时期,云南普遍种植土药(又称大烟、洋烟、鸦片、土膏) , 运往川广两湖等地。当时吸食土药盛行,其镇咳疗效为人所知。止咳丸加入了鸦片末,发挥其治疗作用。
1954年在全国开展“禁毒禁烟”运动中,有人指责:止咳丸里有鸦片,是否应取缔?为此,中央卫生部颁发《成药管理办法》规定:中药成药,过去当具疗效的,不得硬性取缔。昆明市人民政府卫生局据此准予制售止咳丸,以满足群众的需要。国家对药品的这一具体政策,从群众利益出发,避免了一刀切的片面做法,也为后来实行药品特殊管理创造了经验,在药政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。
1965年以罂粟壳代用鸦片末,止咳丸得以继续生产使用。如今,止咳丸是“云南名牌产品”,列入国家基本药物。百年止咳丸,承载着一代儒医的大德厚爱,护佑着天下生灵。